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. (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)
释义
君主如船,百姓如水,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,也能使船沉没。
一、翻译
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. (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)
二、释义
君主如船,百姓如水,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,也能使船沉没。
三、谓喻
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亦作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简称“载舟覆舟”。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,反之必有弊害。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。
四、出处——最早出自孔子
(一)原文见《荀子.哀公》篇,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。鲁哀公问于孔子曰:“寡人生于深宫之中,长于妇人之手,
寡人未尝知哀也,未尝知忧 也,未尝知劳也,未尝知惧也,未尝知危也。”孔子曰:“君之所问,圣君之问也,丘、小 人也,何
足以知之?”曰:“非吾子无所闻之也。”孔子曰:“君入庙门而右,登自胙阶, 仰视榱栋,俯见几筵,其器存,其人亡,君以此
思哀,则哀将焉而不至矣?君昧爽而栉冠, 平明而听朝,一物不应,乱之端也,君以此思忧,则忧将焉而不至矣?君平明而听朝,
日昃 而退,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,君以思劳,则劳将焉而不至矣?君出鲁之四门,以望 鲁四郊,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,
君以此思惧,则惧将焉而不至矣?且丘闻之,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,君以此思危,则危将焉而不至矣?”
(二)《荀子•王制篇》中有这么一段话:“庶人安政,然后君子安位。传曰:‘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’。”
(三)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。见《贞观政要•论政体》:“臣又闻古语云:‘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栽舟,亦能
覆舟。’陛下以为可畏,诚如圣旨。”
(四)唐•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”
五、故事
战国时,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,在他的不朽著作《荀子•王制》篇中,说: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者载舟,水者覆舟。”意思是说:统治者像是一条船,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,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,也可以将船淹没掉。
唐贞观后期,魏征在著名的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说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”意思是说:怨恨不在于大小,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。水能载船也能翻船,所以应该高度谨慎。
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,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,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。他在《论政体》一文中说:“君,舟也;人,水也;水能载舟亦能覆舟。”
荀子、魏征和唐太宗,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,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。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,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。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,执政为民,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。
成语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、“载舟覆舟”便源于荀子、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。
读音:shuǐ
[shuǐ]
一种无色、无臭、透明的液体:水稻。水滴石穿。水泄不通。 ◎ 河流:汉水。湘水。 ◎ 江河湖海的通称。水库。水利。水到渠成(喻条件成熟,事情就会顺利完成)。水可载舟。跋山涉水。依山傍水。 ◎ 液汁:水笔。墨水。 ◎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外水。肥水。 ◎ 指洗的次数:这衣服洗过两水了。 ◎ 姓。
读音:néng
[néng]
才干,本事:能力。能耐。才能。 ◎ 有才干的:能人。能手。贤能。能工巧匠。能者为师。 ◎ 胜任,善于:能够。能柔能刚。力所能及。欲罢不能。能动。 ◎ 会(表示可能性):小弟弟能走路了。 ◎ 应该:你不能这样说他。 ◎ 物理学名词,“能量”的简称:电能。热能。 ◎ 和睦:“(萧)何素不与曹参相能”。 ◎ 传说中的一种兽,似熊。 ◎ 古代称一种三足鳖。
读音:zài,zǎi
[zài,zǎi]
年;岁:千载难逢。三年两载。 ◎ 记录;刊登;描绘:记载。连载。转载。
读音:zhōu
[zhōu]
船:舟辑。龙舟。轻舟。一叶扁舟。泛舟。同舟共济。
读音:yì
[yì]
副词,也,表示同样、也是:亦无不可。亦步亦趋。 ◎ 又:“先君何罪?其嗣亦何罪?” ◎ 不过,只是:“王亦不好土也,何患无士?” ◎ 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:“呜呼,亦盛矣哉!”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 ◎ 姓。
读音:fù
[fù]
遮盖,蒙:覆盖。覆溺。覆蔽。覆被(遮盖,喻恩荫)。覆庇。 ◎ 翻,倾倒,败,灭:覆舟。颠覆。覆灭。覆辙(翻过车的道路,喻曾经失败的做法)。覆没(mò)。覆水难收。覆巢无完卵(喻灭门之祸,无一得免,亦喻整体覆灭,个人不能幸存)。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。 ◎ 同“复”